四川省新津縣人均耕地面積僅0.89畝,比全省平均水平還低,土地金貴,農民不願意將土地轉移出去。由於從土地中得到的收益有限,新津縣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了城。新津縣面臨著更加嚴峻的“誰來種地”“怎麼種地”的現實問題。
  “這些年,農民種田變化很大,現在種的是‘精細田’,不像前些年,種的都是‘應付田’。”新津縣龍馬村黨支部書記李繼偉告訴記者,由於種田效益低,村裡年輕人大多願意出去打工。前些年,許多農戶種田只是應付著,春天撒一把籽就出去打工,秋天再請幾天假回來收一下。
  新津縣農業局負責人告訴記者,農民種地從“應付田”變為種“精細田”,原因是新津縣實施了一項名為“生產大統籌,服務全托管”的改革,即農民將育秧、田間管理、收割等繁雜的農業生產,全部通過村級組織交給社會化服務組織統一服務。
  產前,根據農技部門的調研和建議,托管服務組織對糧食種植品種進行統一選定,統一育苗、供苗;產中,托管服務組織提供從土地翻耕、秧苗插播、田間管理到收穫烘乾的全程服務;產後,實行統一收購。
  在新津縣新平鎮雙石、寶墩等地,村民自主聯合組建了土地股份型和經營管理型合作社,引進生產服務型合作社,各類專業組織之間根據自身經營範圍,圍繞生產統籌、服務托管,各司其職、分工合作,既實現了土地規模化,又實現了管理精細化和服務社會化,形成了一條環環相扣、鏈式聚合的農業生產鏈。在這一鏈條上,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和提供生產服務的專業合作組織,既各負其責,又各賺各的錢,相互支撐,共同發展。
  通過“生產大統籌,服務全托管”的改革,新津縣有效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成本,增加了種糧效益。據統計,傳統散戶種植糧食平均每畝投入745元,產出1470元,收益725元。交給專業合作組織統籌經營、統一服務,平均每畝投入下降到505元,產出提高到1540元,每畝收益增加到1035元。
  通過改革,新津縣實現了家庭分散經營與規模經營的有機結合,實現了土地股份型、經營管理型和生產服務型等專業合作組織有機結合,解決了“誰來種田”“怎麼種田”的問題。
  (原載《經濟日報》4月11日11版)  (原標題:“應付田”變為“精細田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v08bvfdv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