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,郭公莊分水口,一名工作人員在調試設備,進行通水試驗。新京報記者 吳為 攝
  新京報訊 (記者吳為)前日14時32分,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放水,江水預計月底抵京,全程約15天。昨日北京市南水北調南乾渠管理處、亦莊調節池等單位全面檢查節水設施,確保千里江水不被浪費。
  分水口設監控中心監控節水
 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的江水進入北京後,會與密雲水庫的水匯合率先進入南乾渠,再沿輸水管涵抵達亦莊調節池。
  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每滴水,成為江水抵京前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。南乾渠設計總負責人穆永梅介紹,南乾渠共有高家堡、黃村、郭公莊、新機場四個分水口,每個分水口都設置了一個現場監控中心,“將對分水口調流閥、流量計實時監控,根據水廠用水需要調整供水,最大限度做到節約用水。”
  昨日上午,郭公莊分水口檢修間,正在進行通水試驗。工作人員表示,分水口的管涵等設備全部採用鋼質管材,調節、檢修的操作過程可做到滴水不漏。
  使用單管輸水最大限度節水
  除此之外,南乾渠27公里長的管線全部採用地下管涵,也體現了節水理念。“明渠的水面蒸發量每年大概在500噸-600噸,暗涵則實現了零蒸發。同時,輸水管涵在接縫處使用橡膠止水帶,在迎水面使用嵌入式防水材料,各個環節都盡最大可能做到減少滲漏。”穆永梅說。
  據瞭解,一般的生活供水都採用雙管輸送,避免一根管線出現故障時影響居民用水。但此次南乾渠上段行至李營橋處,則由兩孔變成一孔,進行單管輸水。
  對此,穆永梅解釋說,由於南水北調中線進京後的輸水管涵為閉合環線,如果某處發生故障,水可從另一方向流過,不會影響正常供水,“單管比雙管少了一根管,自然滲漏水量就會減少,節約用水也是我們管涵大部分採用單管輸水的一個考慮。”
  ■ 揭秘
  池底“雙層裝備”減少滲漏2萬倍
  在南乾渠末端,亦莊調節池一期工程可蓄水52萬立方米。
  昨日,在現場,亦莊調節池設計總負責人劉進向記者介紹了池底的防滲水裝備:位於地面最下層的是“改性土”,它用普通土摻雜了5%的水泥製成,“改性土”上方是一層每平米重300克的蠶絲無紡布,布的上面再分別鋪上1毫米厚的複合土工膜、無紡布、60釐米厚的中細砂以及10釐米厚的連鎖板,方可蓄水。
  劉進表示,池底面積共11萬平米,鋪設複合土工膜能減少水滲漏2000倍,而“改性土”則能在此基礎上再減少滲水10倍。“如果沒有這些裝備,水滲漏量大約每天在3米-20米,我們調節池的水一天就漏光了,有了這些設備,滲漏量大大減少了。” 新京報記者 吳為  (原標題:南水北調北京段節水揭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v08bvfdv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